簡安:縣委自拆圍墻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第一步
- 更換背景顏色:
-
-
-
-
-
-
-
縣委大院門前的圍墻拆了。這件“小事”連日來在黑龍江省依蘭縣引起不小反響。“拆墻確實值得‘點贊’。”退休職工申利敏說,墻能擋住人,卻圍不住老百姓的心。圍墻拆了,群眾休閑廣場和縣委大院連在一起,老百姓的心也跟著敞亮了。(1月3日新華社)
圍墻雖小卻圍出了私密空間與安全保障,更圍出了高高在上的權力。長期以來,老百姓對政府機關的印象是“門難進”。在踐行“兩學一做”的當下,依蘭縣為真正實現還綠于民、還權于民,拆掉了市委大院的的圍墻,讓辦事咨詢更加方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政府機關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解決了諸多歷史遺留問題,方便了群眾辦事,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心為民的決心與信心,值得肯定、值得點贊。
但拆除了政府機關的圍墻,是不是老百姓辦事就一路綠燈,筆者倒不敢盲目樂觀。如果圍墻拆掉了,機關辦事人員服務理念沒有跟上,如辦個證仍需跑三五趟,進了門依然摔臉盤子,這圍墻拆與不拆有何區別?
拆除圍墻只是拆掉了橫在政府機關與百姓之間的一道有形隔閡,但這并不意味存在于某些領導與百姓心中那道無形的隔閡就能隨之消除。其實,圍墻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關鍵是政府與百姓之間的心理不能有屏障。這道無形屏障的消除,還得靠政府想為百姓所想,急為百姓所急,為百姓辦實事。
對老百姓而言,政府拆除圍墻這一舉措,從某種角度來說,只是感觀上覺得進入政府大門沒有障礙了。他們更關心的是:拆除了圍墻后,政府的執政能力是否能發生實實在在的變化,要真正讓百姓辦事方便、投訴暢通、解決問題快捷。
在我黨踐行“兩學一做”的當下,拆掉形式主義的外墻,只是踏出了建設服務型政府的一小步,更需要的是我們政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真正變管理型政府為服務型政府,才能拆掉隔在干群之間的那一堵墻無形的“心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