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產侵權案持續增長引發熱議 專家:警惕我們身邊的侵權產品
- 更換背景顏色:
-
-
-
-
-
-
-
4月20日,2023年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于當日正式開啟,并將持續至4月26日,這是第23個世界知識產權日,今年的主題是“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 有力支持全面創新”,足以管窺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決心。
就在近日,知產侵權案持續增長、警惕我們身邊的侵權產品等話題,也在線上線下引起廣大網民的熱議,更從側面應證了保護知識產權正符合大眾的心理預期,也引發著社會民眾的共鳴與共情。
那么,為何在近年來行政案件雖有所下降,而侵權案件會持續增長呢?在知識產權侵權案例中又有哪些典型呢?對于身邊的違法行為如此之近,買到侵權產品對普通大眾而言又有哪些影響呢?……為此,本網就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展開了調查,試圖一探究竟。
洞悉侵權案件持續增長之謎 ?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知識產權法庭年度報告中顯示,2022年,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共受理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侵權案件1583件,占民事實體案件的53.5%,較2021年增長14.5%;技術秘密侵權案件73件,較2021年增長2.8%;植物新品種侵權案件134件,較2021年增長112.7%。
此信息一出,便迅速引發廣大網友以及業界人士的高度關注。據西南交大教授法學教授徐興祥介紹,通過此次兩高發布的一組組數據,足以有力地說明國家政策以及規章制度在不斷地完善,以及對知產侵權行為的懲罰力度與范圍也在不斷的擴大。
無獨有偶,對于網絡出現的討論熱點,發現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知識產權專業律師肖然作為一名行業人士,有著更深的體會和感悟。他表示,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一個階段,加大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也順應了中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大政方針。近年來,知產權利案件的審理期限越來越長了,原因在于案件量的增加,同時對案件辦理質的提升也做出了更高要求,而這也不難看出國家對知產權利的保護力度,越來越加強了。
“從專利侵權案件的持續增長中,我們也能看到人們的知識產權意識不斷在增強,以前是被侵權了都不知道,現在是知道自己被侵權,并懂得積極去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也是一種時代的進步。”徐興祥如是表示。
近年來,隨著國家不斷加強對知識產權的宣傳,也讓創新的文化和知識產權的理念如盎然春意,呈現出一種強大的滲透力,融入到了所有行業和各個產業之中。
全國首例農產品烘干機侵權案透露何意 ?
“保護知識產權的這陣春風,已經吹進了人們的心中。讓人人都有權利和機會,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比如我最近關注到的一個典型案例。一家做農產品烘干機的企業,其實用型發明專利被侵權了,該企業也由此走上了維權之路。”肖然如是介紹。
據了解,該案件系原告四川潔能干燥設備有限責任公司訴被告四川南充首創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侵害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案。潔能設備公司是專注于農林產品“兩高”加工方案設計和設備研制的高新技術企業,系國內農產品干燥設備領域的龍頭企業。首創科技公司生產并在其官網、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多個平臺宣傳、許諾銷售,銷售的辣椒烘干機成套設備產品侵害了潔能設備公司“雙邊進風靜壓箱式網帶烘干機”專利(授權公告號CN 208155008 U)的專利權。首創科技公司的行為給潔能設備公司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不良影響,且其行為具有主觀惡意系故意侵權。經成都中院一審判決,被告四川南充首創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賠償原告四川潔能干燥設備有限責任公司50萬元及合理開支2萬元。
“當我看到這個案件的判決金額時,我被如此高的一個判賠力度震驚了,據我了解這應該屬于農產品烘干機領域的首個案例,讓我看到了國家對知產保護的力度,也看到了國家對鄉村振興和科技創新的保駕護航。”肖然如此感嘆道。
而同樣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話題,在某新媒體公司做編輯的李玲(化名)也曾遇到過類似問題,“我們公司是做新媒體內容策劃和運營的,很多時候我們會根據內容的需要去網上找應景的圖片匹配到文章里面去,但是某天,我們接到投訴電話,被告知我們的圖片可能涉及侵權,對方要求我們盡快刪除該圖片,我們團隊一開始百思不得其解,不是很多新媒體公司也都是這么做的嗎?我們以前也有內容用到過網上的圖片呀?直到我們去認真解讀了知識產權法,才知道我們那篇被投訴的文章是因為內容涉及到景區旅游營銷,帶有營利目的,所以侵犯了圖片創作者的知識產權,隨后我們立即刪除了該圖片,并給對方表達了誠摯的歉意,并且也通過此次事件,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如果新媒體文章內容上使用的圖片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使用,而是以研究、個人學習、科普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規定的法定情形,那么就不屬于侵犯知識產權的侵權違法行為。反之若有營利目的,那么就屬于侵權行為。現在,我們公司會日常開展知識產權普法學習活動,因為我們也是靠腦力創造價值的團隊,所以我們也能切身體會到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
據了解,知識產權是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的重要因素,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不斷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統籌推進知識產權領域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斷促進著知識產權領域依法授權、依法獲權、依法維權、依法用權,全面提升著知識產權工作法治化水平。
關于侵權 , 專家又有何建議 ?
而從全國首例農產品烘干機侵權案中,也透露出另一個道理:違法行為竟然離我們如此之近,身邊的侵權產品也非想用就能用。
據徐興祥教授分析,根據法律規定,凡被判定為侵犯專利權行為之一的,應立即停止制造、銷售、許諾銷售侵害原告專利權的產品,并銷毀所有庫存的侵權產品、制造侵權產品的專用材料、工具等。這樣一來,對普通消費者而言,不僅將受到諸多關聯影響,同時也或將被訴為侵權使用者。
對此,徐興祥教授表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只有從國家層面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依法懲治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才能讓創新主體獲得安全感,從而有效激發創新的活力和動力。從企業層面,告誡那種想利用僥幸心理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獲得收益的所謂的侵權人,踏踏實實地投入人力財力和物力進行科技創新,只有擁有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的未來發展才會有前途。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看,進一步提高“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公平競爭”的知識產權文化理念,提升公眾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認知;遇到侵權行為主動制止,形成“凡是侵犯專利的,都要進行打擊”的主體意識。
與此同時,業內資深法學人士同樣表示,要堅持“全鏈條”發力,全面提升知識產權創造質量、運用效益、保護效果、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專利、商標、著作權、地理標志等高價值知識產權的引領作用,提升知識產權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綜合支撐和保障能力;同時不斷推動提升知識產權工作法治化水平,積極助力知識產權強國建設。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