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發力,因地制宜搞扶貧(王弈)
- 更換背景顏色:
-
-
-
-
-
-
-
脫貧不是為了一時摘帽,找準產業、對準人頭,要讓貧困戶真正參與其中,干得了、干得起、長受益,脫貧離不開產業,但時下某些為了完成任務“編故事”“算脫貧”,搞弄虛作假的形式主義產業扶貧卻令人擔憂。(人民網 2016年11月21日)
據報道,某扶貧現場會,企業負責人來介紹經驗:公司流轉貧困村的土地建基地,搞食用菌大棚,貧困戶將有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分紅股金,變身“三金”農民。算收入賬,一年就能脫貧。到村里細問,方知全村105戶貧困戶,有分紅的只有20戶,少數掩蓋了大多數。另外,股金分紅只分3年,村干部道出緣由,縣里定下2017年提前脫貧,3年分紅正好管到這個點。政府定下脫貧目標,企業只幫扶3年,3年之后呢?貧困戶能否真正脫貧值得商榷。技術難、資金投入大,讓許多貧困戶望而卻步。
我國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關鍵階段,讓百姓脫貧是重中之重,因此,扶貧資金傾注力度空前,但是,錢多了,卻不知道咋用了。目前,我國精準扶貧還存在許多問題。一是部分相關部門扶貧項目重爭取輕實施,扶貧資金結余金額較大,有的扶貧項目慘遭“爛尾”,拿扶貧資金搞“數字脫貧”,嚴重阻礙脫貧工作的長足發展。二是扶貧長效機制有待健全,返貧現象突出,有的貧困戶經過扶持之后短時間內脫離貧困,但因病、因災等返貧情況較多尤其是艱苦邊遠山區。三是貧困人口識別不精準,扶富現象較多,部分產業扶貧項目需要投入資金大、技術難度大不易掌握,扶起來的可能就是那些原本就較寬裕的家庭,貧困的還在貧困線下掙扎。四是對扶貧項目及資金使用不精準,脫貧急躁,急功近利,產業扶貧水分大,“家家有項目,戶戶有產業”的模式并未完全實現,精準程度低。五是扶貧資金臺賬建立不完善,資金監管不到位,各部門對于整合財政資金用于扶貧的態度不一,財政資金統籌用于扶貧工作進展較慢。
要做好扶貧、脫貧工作,關鍵是要因地制宜,精誰識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能盲目跟風,別人種果樹,自己也跟著種,別人養豬,自己也跟著養豬,不考慮貧困戶自身條件。“精準扶貧不是在辦公室里規劃出來的,新模式、新思路需要接地氣”,脫貧也不是為了一時摘掉貧困戶的帽子,找準產業,讓每一位貧困戶真正參與才能真正脫貧。脫貧項目從資金申請到項目驗收整個流程相關部門都應加強監督檢查,針對每一戶貧困戶制定合理的脫貧計劃,實施可行的脫貧項目。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將群眾之事真正放在心上,不搞虛妄的形式主義、數字脫貧,政策和措施及時跟進,確保脫貧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創新幫扶模式,先富帶動后富,并且,先富帶起來后富的,予以獎勵,這樣不但可以緩解脫貧人手缺乏問題,還可以加強群眾聯系,從大的層面說,更利于人民團結,助力實現和諧社會。改進扶貧系統作風,健全制度機制,筑牢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高壓線”,切實發揮好扶貧資金保民生、“兜底線”的重要作用。
決戰全面小康,時間緊迫,任務艱巨。我們應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齊心協力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多些精準發力,少些政績沖動,因地制宜搞扶貧,啃下“硬骨頭”,確保脫貧工作取得實實在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