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齡犯罪現象:探討未成年人的道德滑坡與治理
- 更換背景顏色:
-
-
-
-
-
-
-
近年來,無論是層出不窮的校園欺凌事件,還是屢屢震驚社會的低齡未成年人嚴重暴力案件,一系列涉及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頻繁見諸報端,一次次觸及公眾的敏感底線,并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這些現象并非孤立個案,且在發展態勢上愈發呈現出明顯的“犯罪主體低齡化”特征?!吧倌陳耗А币辉~背后的警示意味不容忽視,如何為未成年人筑牢人生的“法治基石”,以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和司法等多個層面共同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23)》內容顯示,“上升”成為近四年全國未成年人犯罪數量變化的關鍵特征表述,辦理低齡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呈上升趨勢,且低齡的占比仍在不斷增加。為此,有必要科學理性地探究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多層次原因,找出其背后道德滑坡的真相。
2024年3月,河北邯鄲發生一起13歲初中生遭校園欺凌后被三名未滿14周歲同學殘忍殺害并拋尸菜地的事件,震驚全國。其犯罪手段慘無人道、令人發指,極大沖擊了社會道德底線和公眾心理承受能力,再度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校園欺凌、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等熱點話題的激烈探討,同時也促使人們開始深刻反思數字時代未成年人成長環境中存在的諸多隱患。該案件中有幾個非常關鍵的細節值得深思:其一,犯罪主體低齡化且手段殘忍;其二,有預謀作案且分工明確;其三,犯罪嫌疑人中存在成績優良者,打破了傳統差生易犯罪的認知;其四,犯罪嫌疑人缺乏共情能力;包括犯罪嫌疑人系留守兒童,在青春期發展過程中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指導。追根溯源,在未成年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和司法“六大保護”體系仍存在干預不及時、不到位的情況,任一環節缺失都是導致該起未成年人犯罪悲劇發生的因素。
此外,未成年人自身對犯罪行為缺乏正確認知亦是一個重要成因,即“不懂法”與“不怕法”。法律意識淡薄,使得未成年人難以清晰認識到自身犯罪行為的危害性與法律后果;缺乏法律底線思維,則無法確切感知其犯罪行為給他人帶來的傷害以及對自身人生的重大影響,另一方面,對犯罪行為的模糊認知與錯誤理解,直接促使他們步入犯罪之路。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與不當
在深入探討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現象的背后成因時,家庭教育往往成為最先被關注的關鍵因素之一。眾多案例表明,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指導、情感忽視或者過度保護的家庭環境,極有可能致使孩子步入歧途。尤其是家庭結構存在殘缺的情況,例如部分單親家庭、離異家庭或者留守兒童家庭,皆凸顯出教育與監管的長期缺失狀態。就留守兒童這一特殊身份而言,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無法給予充分的陪伴以及正確的引導,在成長進程中,其情感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進而容易引發心理問題以及產生行為偏差。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長的第一課堂,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增進親子關系,改善留守兒童狀況、強化學校與社會的支持作用等多方面措施的實施,皆可有效緩解家庭教育缺失給未成年人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學校教育的責任與挑戰
學校作為知識傳授之所,更是學生人格塑造的關鍵場域。然而,在對升學率與社會認可度的追逐中,部分學?;虼嬖趯W生情感、道德以及法制觀念培養的忽視,且于數字時代信息冗雜語境下,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重要性認識匱乏。再者,校園欺凌現象的存在,實則映射出學校管理之漏洞與學生心理輔導工作之欠缺。部分學校的心理健康課程及心理輔導徒具形式。
學校理應強化法治教育,培育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同時構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以便及時察覺學生的心理問題,做到早介入早阻斷。對已實施欺凌的未成年學生,學校應當依法加強管教;對嚴重的欺凌行為,學校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并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與責任
信息扁平化的時代,互聯網已成為未成年人獲取信息的核心渠道之一,網絡在為青少年構筑廣闊學習平臺的同時,也暗藏諸多風險。不良網絡文化,如暴力游戲、色情信息、賭博行為以及極端思想的傳播等,皆易對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響,扭曲未成年人價值觀,還可能引發模仿行為。因此,凈化網絡空間,構建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對于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鑒于未成年人群體的特殊性和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的特點,我們倡導全社會,包括政府部門、法律界、媒體、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個人,匯聚法治的力量,形成強大合力,樹立關心、愛護未成年人的良好風尚,營造一個既具備堅實法律保障,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成長環境。
四、政府與司法系統的應對之策
面對未成年人低齡化犯罪趨勢的加劇,政府和司法部門亟需制定更為細致全面的法律法規,確保對未成年人違法行為進行合理有效的懲處與矯治。與此同時,司法系統應著力探索建立契合未成年人特點的審判機制與服務體系,例如設立專門的青少年法庭、推行社區矯正制度等,旨在助力犯錯未成年人回歸正途,避免釀成犯罪惡果。
從辦案實踐來看,未成年人法律意識淡漠,對法治缺乏應有的敬畏之心,加強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已刻不容緩。為切實做好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法治教育工作,我國檢察機關以未成年人案件辦理為依托,聚焦未成年人犯罪防治源頭,積極探索未成年人普法宣傳新路徑,多措并舉,提升青少年普法宣傳質效,因人施策開展法治教育,具體包括:推進法治副校長全覆蓋工作;打造多樣化不同載體的法治宣傳產品;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加強部門協作,開展聯合普法活動;全網發布未成年人典型案例,以案釋法等,引導廣大未成年人及家長從中吸取教訓,增強法治觀念。
在處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過程中,檢察機關也特別注重對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法律解釋工作,確保其充分理解自身權利和義務,同時引導其正確面對問題;同時還積極邀請符合條件的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未成年人案件的監督工作中來,不僅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也有助于提升公眾對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認識和支持。
寫在最后
一方“獨語”難以奏效,若要筑牢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的“法治基石”,就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和司法這六大支柱共同奏響和諧之音。以司法保護促推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協同發力,搭建常態化的法治教育機制與銜接機制,為未成年人構建全方位、多層次保護體系,同時引入專業社會組織的力量,共同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數字時代,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科技賦能,構建未成年人保護的動態監測系統,有效識別潛在風險,及時發現有效干預,切實守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未成年人作為社會的未來希望,其健康成長不僅關系到個人發展,更關乎整個社會的進步與和諧。保護未成年人,不僅是守護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更是在為國家的長遠發展筑牢根基?!?span id="jd9577hppn" class="keyword">中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不僅為未成年人撐起了一把法律的保護傘,更為全社會樹立了關注未成年人成長、尊重未成年人權利的鮮明導向。每一個成年人都應肩負起保護未成年人的責任,助力其在法治的陽光下茁壯成長。讓我們攜手并肩,以實際行動踐行對未成年人成長之路的守護,共同開啟司法文明新征程,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和美好未來貢獻力量。
(供稿人:廣東省第一地區人民檢察院 秦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