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檢察:“黨建紅”輝映“檢察藍” 共融互促護河湟
- 更換背景顏色:
-
-
-
-
-
-
-
近年來,海東市檢察機關自覺扛起做實“公共利益代表”神圣職責,凝心聚力、主動作為,牢牢把握“三個最大”省情定位,持續深化“三個最大”省情認識,積極探索“抓黨建促辦案”工作模式,在省檢察院“江源益心為公”檢察公益訴訟品牌的引領下,精心打造海東“益心為民 護航海東”黨建+公益訴訟檢察品牌,努力推動黨建和公益訴訟深度融合,主動融入服務發展大局,充分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持續推進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提質增效,全力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為海東市生態文明建設和市域治理現代化建設貢獻檢察力量。
“檢察藍”護佑“生態綠”
海東檢察機關堅持將紅色基因融入綠色發展實踐,以思想鑄魂凝聚生態保護共識,切實解決群眾關切的生態環境問題,讓公益訴訟成為守護綠水青山的法治利劍,以修復受損生態、懲治違法行為推動系統治理的顯著成效,筑牢綠色屏障,共建美麗家園。
近三年來,海東市檢察機關共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行政公益訴訟案件700余件,發出檢察建議500余件,召開公開聽證會300余次。共督促挽回生態公益林3169畝,挽回、復墾耕地771畝、撂荒地8408畝,督促治理恢復被污染水源地20處,督促相關行政機關保護被污染的土壤35.5萬畝,督促關停和整治違法排放廢棄和其他空氣污染物的企業78家,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的河道約103公里,督促回收和清理各類固體廢物4萬余噸,督促養護市轄區古樹名木百余棵,督促相關企業、個人繳納生態環境恢復費用及保證金1200余萬元,督促相關行政機關收回殘疾人保障金、水土保持費等國有財產累計達上千萬元。海東市檢察機關以“小專項”為切入口,積極辦理農用殘膜、焚燒秸稈污染環境等案件,督促農業行政機關及時整改,投入農用殘膜回收補助資金1047萬元,清理、回收農用殘膜6800噸,使環境污染問題得到解決,社會公共利益得到有效保護。針對市轄區內部分企業依法應繳納但未繳納環境保護稅的問題開展法律監督,督促行政機關補征環境保護稅款及滯納金22.78萬元。樂都區檢察院針對47家企業非法占用農用地且未按規定繳納耕地占用稅情形,督促行政機關補征非法占用農用地耕地占用稅190余萬元。
“檢察藍”守護“好食光”
海東市檢察機關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持續做實人民群眾“可感受、能體驗、得實惠”的檢察為民,緊盯人民群眾關切的食品安全民生問題,以黨建引領隊伍建設,激發檢察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瞄準農產品的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公益訴訟檢察專項監督活動,讓公益訴訟檢察成為守護群眾舌尖安全的堅實防線,切實將黨的關懷通過檢察履職傳遞到千家萬戶。全市檢察機關共受理農產品質量安全公益訴訟案件線索并立案49件,發出檢察建議49份。
在檢察專項監督活動中,檢察官走訪調查了百余家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對相關企業證照辦理、生產記錄、農業投入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環境衛生等方面進行全面檢查,發現部分企業、合作社未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未辦理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未進行安全檢測開具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未按規定回收處置農藥包裝廢棄物等問題,檢察機關依法向主管部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行業主管部門履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相關部門積極整改整治,對全市所有經營主體進行執法檢查,督促、指導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完善落實各項制度,加強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動物防疫、農業投入品回收相關政策的宣傳培訓,不斷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意識。在整改中,63家經營主體被責令當場下架、更換許可證,并由執法大隊跟蹤督查。通過督促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日常監管工作得到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和動物防疫風險得到有效整治,社會公共利益得到有效保護。推動農產品生產經營走綠色健康發展之路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推手,海東市檢察機關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公益訴訟檢察專項監督活動,一方面有效督促農業主管部門嚴格執法、壓實責任,從源頭堵塞管理漏洞,另一方面引導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法生產經營,從源頭把好食用農產品流入市場的第一道安全關,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檢察藍”逐浪“數字藍?!?/p>
海東市檢察機關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數字檢察戰略”為驅動,通過構建“黨建+業務+技術”三位一體工作格局,將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法律監督效能,依托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實現案件線索智能篩查、類案監督精準發力,并積極探索構建公益訴訟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以數字化改革賦能法律監督現代化,切實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在服務發展大局中彰顯檢察擔當。
全市檢察機關公益訴訟條線自建法律監督模型14個,應用最高檢全國法律監督平臺模型6個,涉及國有財產保護、公共安全、消費者權益保障等領域,篩查出監督線索400余條,向行政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會簽協作機制3份,督促收回殘疾人就業保障金125萬余元、水資源稅44萬元、人防易地建設費58萬元、行政處罰罰款6萬元、國有土地出讓金3428萬余元,督促企業向主管部門申報備案300余張單用途預付卡,并存管監管資金50萬元。督促篩選上報數字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4篇,被省檢察院采納發布3篇。審核上報的3篇數字檢察辦案指引被省檢察院第一批專刊采納發布。
如樂都區人民檢察院在國有財產保護公益訴訟專項活動中,為破解信息不對稱導致相關單位及企業存在漏征漏繳殘疾人保障金,造成國有財產流失和殘疾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問題,構建了“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法律監督模型。通過公益訴訟法律監督工作,督促行政機關會簽《海東市樂都區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工作協調機制》,推動行政主管部門探索構建企業安排殘疾人就業申報和繳納殘保金“一窗統辦”模式,督促追繳殘保金125萬元。該模型不僅開辟了我省檢察機關公益訴訟條線數字檢察先鋒,也率先在最高檢法律監督模型平臺上架,被全國檢察機關公益訴訟條線借鑒應用。海東市院聚焦人民群眾出行安全,應用全國法律監督模型平臺“電梯未安裝備用電源”行政公益訴訟監督模型,排查出有效線索40余條,經線下調查核實并研判后,在全市開展居民住宅電梯安全監管公益訴訟檢察監督專項活動,立案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6件,截至目前已督促400余部電梯安裝或啟動雙回路供電系統、備用電源,提升電梯運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效保障人民群眾乘梯安全。
“檢察藍”推開“宣傳窗”
海東市檢察機關始終堅持黨對檢察宣傳文化工作的絕對領導,以高質效檢察履職服務文化強國建設,以更有力的檢察宣傳文化工作促推檢察工作現代化。全市檢察機關以黨建文化為根基,融入公益訴訟檢察的價值理念與實踐成果,通過積極撰寫上報典型案例,積極將“辦案+普法宣傳”緊密結合,在辦案中開展普法宣傳工作,推動構建一體化辦案模式下的大宣傳格局,讓黨建與公益訴訟檢察品牌在檢察宣傳文化的滋養下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兩級院依托專項檢察監督活動聯動宣傳,上下協同配合,在網絡平臺、報刊媒體發布公益訴訟檢察信息簡報400余篇,部分信息簡報被檢察日報、青海日報、法治日報、青海法治報等多家媒體轉發,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成效。為讓更多的公益訴訟檢察故事走到群眾身邊,走到群眾心里,海東市檢察機關借助媒體力量,召開海東市檢察機關“守護民生”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在公益訴訟檢察篇中發布5起緊貼民生的典型案例,并就我市公益訴訟守護民生舉措等回答記者發問。(代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