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北川益檢”公益訴訟檢察品牌 以監督智慧守護“一城山水 大境通達”
- 更換背景顏色:
-
-
-
-
-
-
-
近年來,大通縣人民檢察院立足縣情,精心打造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品牌名片,樹立了新時代檢察機關能動履職新形象,成立“北川益檢”公益訴訟工作品牌,品牌承載了大通縣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辦案團隊多年來探索發展的成果,品牌設計多維度突出“守護大通綠水青山,增益百姓美好生活”。“北川益檢”辦案團隊三年來,有2起案件被最高人民檢察院評為典型案例,2件被青海省人民檢察院評為典型案例,1件被西寧市人民檢察院評為典型案例。
始終圍繞中心大局,以檢察之力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
扎實開展生態文明檢察工作。針對水資源污染、施工揚塵、固廢傾倒等群眾高度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督促行政機關清理固廢40余噸,治理污染水資源19件,督促河道內種植高干農作物30畝,治理河道溝道6000米、清運垃圾40余噸,聚焦本縣廢舊農膜污染問題和土壤生態環境問題督促農田殘膜集中回收1141.5噸,已轉運至企業處理435噸。
守護食品藥品安全。辦理農產品殘留農藥案件2件,網絡餐飲經營商戶存在食品經營許可證過期未及時更新案件1件,辦理違規私屠亂宰案件3件。
守護文物和文化遺產。制發涉文物領域檢察建議5份,檢察機關與文物行政部門以個案辦理強化良性協同互動,針對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未履職情形,積極發揮公益訴訟職能,推動城鎮建設、社會發展、自然資源保護的同時,強化文物古跡整體風貌維護工作,促進城鎮建設和文物保護利用協同發展。
創新辦案模式,共護基層治理
助力特殊群體權益維護。針對轄區街道、商場、醫療衛生等公共場所無障礙設施不規范等問題,通過問卷調查、志愿者實測等方式完成調查核實,制發11份檢察建議,督促相關行政機關規范無障礙環境建設。在縣域內163輛城鄉公交車安裝語音報站器,讓特殊群體切身感受到社會“有愛”“無礙”。
能動履職落實延伸服務。有效發揮司法保護的教育、宣傳、引導、預防功能,聯合縣人民法院在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制發2份司法保護令,主動延伸司法服務的廣度、深度,豐富宣傳方式。
科技賦能破解取證難題。“檢察+科技”復合型辦案模式深入到每個公益訴訟案件中,如無人機取證技術、快速檢測、衛星遙感圖片、鑒定評估等技術協助對公益訴訟案件的事實認定、損害因果關系認定方面解決了初始性和基礎性問題,推動辦案模式向智能化、精準化、高效化轉型,為守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2025年,20余件公益訴訟案件積極利用技術協助。
品牌賦能辦案,聚焦民生民利推動雙轉化銜接
完善“檢察+”工作模式。建立“檢察+行政”協作配合機制,與縣林草局、縣水利局等單位會簽協作意見,建立健全線索移送、信息共享、查處協作配合機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動執法司法有效銜接。2024年與縣人大、政協分別建立《代表建議、委員提案與公益訴訟檢察建議銜接轉化工作辦法(試行)》。從政協委員提案、代表建議中梳理了6個案件線索,通過主動溝通聯系、調研走訪、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與聽證、“回頭看”等活動20余人次,將代表的“好聲音”實實在在轉化為生態司法保護的檢察舉措,同時努力推動公益訴訟檢察建議轉化為代表建議,力求實現代表建議與檢察建議的“雙向奔赴”。
構建保護“同心圓”。拓展線索來源渠道,從行政執法機關招募“益心為公”志愿者15名,參與辦理案件39件。推出“志愿者+”模式,發揮“千里眼”“順風耳”作用,常態化對全縣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掃描”,提供公益訴訟保護線索30條、聯合走訪勘察5次,利用志愿者的“專業知識+檢察智慧”,提供專業性意見4條,提升案件辦理的精準度。計劃吸收公開聽證員25名,以群眾的視角監督檢察建議的公正性和問題整改的時效性。(李瑤 謝巖秀)